养殖技术

集父母代蛋种鸡繁育、商品代雏鸡孵化、优质蛋鸡饲料生产为一体的大型农牧企业

蛋鸡标准化饲养管理关键技术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02-27

一是鸡的生产水平低。国外发达国家年产蛋19.9千克,料蛋比2.1~2.2∶1,而我国的蛋鸡年产蛋平均15.5千克,料蛋比为2.7~2.8∶1

1、蛋鸡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蛋鸡养殖成败的因素是品种、营养、环境、管理以及疫病防控。而后三项在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最多,这表现在:

一是鸡的生产水平低。国外发达国家年产蛋19.9千克,料蛋比2.1~2.2∶1,而我国的蛋鸡年产蛋平均15.5千克,料蛋比为2.7~2.8∶1。

二是饲养方式落后。尽管目前有一些鸡场处在转型升级期,但仍然有一半以上处于小规模的生产。

三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虽然有的养殖场使用了自动清粪和自动喂料系统,但是还有很多环节没有实现机械化。人员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还增加了疾病传播的机会。

四是管理粗放,鸡舍环境条件差,尤其是在温度、空气和光照等方面。五是选择饲料、饲喂方法存在误区。六是疾病多而复杂,尤其大肠杆菌病、呼吸道病等。另外,在用药和免疫程序的应用方面也过于混乱。

2、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

2.1改善鸡舍的环境条件

2.1.1鸡舍要建在远离城镇、居民区、集市、养殖场1公里以上的地方,生产、生活区、排污区要分开。鸡舍跨度不要超过13米,否则会有通风死角。如果采用纵向通风,要求长度不超过100米(70米为宜),假如超过100米的话,就需要在鸡舍腰间设湿帘,这样才能避免温差大、通风不均匀。

2.1.2尽量应用现代化的手段,采用机械喂料、传送带清粪等等。

2.1.3严格控制舍内环境。

①温度:产蛋适宜的温度为13℃~25℃,但是在7.8℃~30℃时,鸡可以通过自身调节维持产蛋。当温度低于7.8℃或高于30℃时,鸡的体温就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下降而下降。鸡的代谢就会出现紊乱。26.6℃为鸡的临界温度,高于这个温度,鸡处于热应激状态,所以,机械化程度高的鸡舍,夏季上限温度为25℃。

②通风换气。通风换气是冬季的难题,加大通风量,鸡舍内的温度下降,温度降低就会影响鸡的采食量。所以,要知道通风换气的空气质量标准是氨气不超过20ppm,硫化氢不超过10ppm,也就是人进入鸡舍不刺眼不刺鼻就可以。为了保证鸡舍内的空气质量,粪便应每天清理1~2次。

③光照时间及强度。18周龄开始,白壳蛋鸡体重达到1350克,粉壳蛋鸡体重达到1400克,褐壳蛋鸡体重达到1450克,开始延长光照时间,27~29周达到16小时。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日龄达到了,体重没有达到不可以延长光照时间。光照强度一般为7.5~10勒克斯,如果使用白炽灯,每平米2.5~3.0瓦。

④饲养密度。1~2周龄培育品种每平米为50~60只,地方品种为60~70;3~4周龄每平米30~40只;5~6周龄每平米20~30只,以后为每平米18~20只。

2.2科学选择饲料,进行科学饲喂

2.2.1选择全价平衡的饲料。使用不同厂家的饲料进行对比试验,如果鸡群产蛋率相同,选择耗料量最少的饲料,然后再根据死亡淘汰率和价格来选择饲料。为了保证鸡在12周龄前长骨、后期长肉,育雏期应使用高营养的饲料,确保鸡只在6周龄时骨骼的生长。如果6周龄没有达标,要延长育雏鸡料的供给时间。这样才能保证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这是育雏期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产蛋期,目前分两段饲养法:第一阶段是开产~产蛋高峰期饲喂高峰料,第二阶段是产蛋率下降到80%后,更换产蛋后期料,减少蛋白饲料的供给量,同时增加矿物质的供给量,因为这时蛋壳质量下降。过渡时期料,这里重点强调钙的供给。一般要求18周龄开始延长光照,同时供给高峰期料,但是钙的用量不能按照高峰期的标准,用含钙为2%的日龄,当产蛋率达到5%时,全部饲喂高钙日粮。

2.2.2饮水。60%~70%的鸡死亡后解剖明显的看到大肠杆菌病的病变。众所周知,大肠杆菌病是通过消化道传播,传播途径是饮水和吃料,饲料中含水量不高,对大肠杆菌的繁殖不利,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饮水传播。不少养殖场都是乳头饮水器,个别场是开放式的饮水槽,不管是哪种,器具的消毒不及时引起大肠杆菌的大量繁殖,造成该病的发生。建议开放式水槽每天消毒,乳头式饮水器每月消毒一次,饮药后及时消毒。

2.2.3耐心细致地观察鸡群。观察精神状态、粪便、采食和饮水情况。检查水槽是否漏水,乳头式饮水器是否出水。夜间听听鸡舍内有无呼吸道发出的异常声音。中午应仔细观察有无啄癖的鸡,若发现应立即拿出。

2.2.4减少应激。制定严格的科学管理程序,饲喂、光照、集蛋、清扫卫生、供水、通风要定时、定点、定人,避免噪音,尽量谢绝参观,饲料变更要有一个过渡时期,防止突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