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牧业的十大趋势与挑战
作者:
来源:
谷约
发布时间:
2019-04-16
我国农业贸易体量巨大,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目前,大豆、食糖、棉花等农产品,中国都是全球最大买家。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其中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化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时,在美丽中国四大举措中,习总书记也提出了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的监管体制,这为我们未来的农牧业的道路指明了方向。未来10年,我国农牧业将面临怎样的趋势和挑战呢?
一、经济的不确定性
如果从股市上看,2018年出现2449点的历史低点,比照2015年高点5178点下降52.7%。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反映出目前中国经济遇到的两个问题:
一是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
国际保守主义势力抬头,不断地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政治孤立主义,给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带来严峻挑战。
二是中国过去以政府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引擎的传统增长模式受到较大挑战。
2009年以来,受经济危机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普遍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增发货币为手段刺激经济发展,2009年至2017年,中国的M2年平均增速为13%。截止今年8月份,中国的M2总量为22.7万亿美元。而与此同时我国GDP增速2017年为6.9%,货币供应量高于GDP增长水平,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效力大幅降低,也给经济带来下行压力。
导致这种的根源在于: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造成房价高升。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我国房地产市值达到430万亿,是GDP的5倍、A股市值的7倍。同时,我国总计经济杠杆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
二、产业化既是发展前景也是陷阱
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轨迹,产业化是必由之路。从原料种植到饲料工业,再转向食品工业,从动物的能源转向人类的能源。
农业产业化像个“金娃娃”,只要经营得当,从头到脚都有钱赚。但抱紧它并不容易,要把各个环节衔接起来形成链条,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必须有一个健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产业化是个美丽陷阱,规模化不等同于现代化。规模化是手段,现代化才是目的,如何把牺牲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大幅度地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此,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对传统农业生产的根本变革。
三、禽肉的低成本发展会不断挑战猪肉价格
中国的禽肉生产增长速度快于猪肉,归因于禽肉产业提供给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效率。目前中国的各种动物蛋白生产行业中,禽肉生产的工业化水平最高。年轻一代的中国人越来越接受禽肉产品,这使得禽肉行业有可能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而大部分的增长来自于新兴的快餐服务和快速冷藏、加工食品等行业。
全球家禽业呈现“现象级”增长,2030年全球禽肉产量预计将会超过猪肉产量。需求方面,过去二十年,全球鸡肉需求增长91%,年均增速3.5%;预计十年后全球鸡肉需求将会再增加30%。
四、进口猪肉尤其是猪肉副产品价格会持续挑战国产猪肉价格
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猪肉生产大国,还是猪肉进口大国。2011-2013年,我国猪肉及生猪产品进口量持续稳步增加,冷冻猪肉累计进口157万吨,超过1995年至2010年进口量的总和。2016年进口猪肉更是高达160万吨,超过了2011-2013年的总和。除2016年外,大量国外猪杂进口均高于冻猪肉进口。猪肉及生猪产品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
国内生猪养殖比较分散,规模小,饲料成本高,生产水平较低,加上随着国家对环保整治的力度加大,人工成本也跟着上升。而国外生猪养殖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种猪好产量高、饲料成本低,工业化的生产使得猪肉在价格上优势明显。
由于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价格低于国产猪肉价格,国外猪肉商纷纷瞄准中国这个猪肉消费大国。加之国内猪肉产量下降,产量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缺口,只能用增加进口的方式来调控国内生猪供应市场,预计未来几年猪肉进口量将越来越多。猪肉的大量进口,将会延长国内猪价低位徘徊时间,拉长养殖户亏损期。
五、绿色贸易壁垒是中国肉类制品出口的障碍
我国农业贸易体量巨大,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目前,大豆、食糖、棉花等农产品,中国都是全球最大买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中美两国农业资源禀赋不同,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2017年,我国自美国进口农产品241.2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9.2%,我国对美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163.8亿美元。
美国2000亿美元的征税清单中,包含了我国绝大多数出口美国的水产品和果蔬产品。中国公布的征税清单显示,大豆、谷物、棉花、水产品、水果、蔬菜及坚果制品、畜产品等众多农产品是征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