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痢沙门氏菌的防治措施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04-08
鸡白痢沙门氏菌是一种急性、系统行疾病,主要危害1周龄以内雏鸡,造成高死亡率;成年鸡无明显病变,多数呈隐性感染。
鸡白痢沙门氏菌是一种急性、系统行疾病,主要危害1周龄以内雏鸡,造成高死亡率;成年鸡无明显病变,多数呈隐性感染。
临床症状: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潜伏期短,雏鸡一般为2—3天,有时仅为1天。出壳后第2天就开始死亡,病鸡精神萎顿,缩头颈,闭眼昏睡,绒毛松乱,初期病鸡仅表现食欲减少,继而不食;腹泻,排白色稀浆样粪便,有糊堵肛门现象;严重者因呼吸困难或急性败血症而死亡。
3—12日龄期间死亡率最高。耐过鸡生长发育不良,羽毛干燥,松乱。种雏鸡在成年后带菌较多,未经药物处理鸡白痢阳性率高,可达30%。此种蛋孵化的雏鸡容易发生鸡白痢。育成鸡发病时精神不振,拉稀死亡。成年蛋鸡和蛋种鸡发病,消瘦,排绿色或白色稀粪,产蛋率下降或个别鸡产蛋停止,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健雏率降低,个别鸡突然死亡。
剖检变化:
病死鸡雏:皮肤干燥,鸡爪干瘪,肝脏略肿,且有坏死点;脾脏肿大,小肠、直肠有出血点,卵黄吸收不良,肛门上粘有粪便,个别鸡肾肿大。病死中雏:肝脏破裂、肿大,有白色坏死点;腹腔积血,心外膜炎,整个心脏被黄白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包裹,心脏上有白色结节;肌胃上有黄色不整齐的坏死灶。成年病死鸡:肝脏肿大,有的破裂,有白色的坏死点,脾脏肿大,肝脏破裂鸡出现腹腔积血,卵巢萎缩、变形,有时发生腹膜炎和心包炎。
危害:
除了因经蛋传染引起刚出壳雏鸡大量发病死亡外,在育成鸡和产蛋鸡也有典型的发病,与原有的在成鸡只表现隐性感染不同,出现新的发病规律。育成鸡发病死亡;商品蛋鸡和蛋种鸡发病后产蛋率下降,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健雏率降低,死胚率和弱胚率高,污染严重时有的蛋鸡群出现零星死亡。
防治措施:
鸡白痢沙门氏菌传染源主要为病鸡和带菌鸡,传播途径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带菌公鸡可通过精液将病原传给母鸡,因此公鸡的白痢净化尤为重要。对种鸡的鸡白痢净化和对种蛋彻底进行消毒是控制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对预防初生雏鸡白痢尤其重要。出壳雏鸡用敏感药物预防性加药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种鸡鸡白痢净化:开产前一次,产蛋高峰一次,在300多日龄时再检疫一次。可采用快速平板凝集法全群检疫,淘汰阳性鸡,可疑鸡经处理后复检,阳性者淘汰,阴性者可作种用。在每次检疫时先预检,若全群阳性率在1%以上时要全部检疫。公鸡每次要全部检疫。
1、坚持自繁自养,如确需引进,而需对引进鸡场进行鸡白痢检测咨询,确定为无鸡白痢鸡群后,方可引进。
2、对种蛋进行严格的熏蒸消毒。加强育雏期卫生,定期对环境及各种育雏器械进行消毒,以便杀灭环境中的细菌。
3、各种应激因素:如饲养密度大,长途高温或低温运雏,通风不良,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卫生条件不良,饲养管理不善等,都可诱导鸡的发病。应减少应激因素,改善饲养管理,提高育雏鸡营养水平,加强鸡的抵抗力。
4、雏鸡、产蛋鸡、种鸡不要乱投药,应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敏感药物防治鸡白痢病,注意地区耐药菌株的出现,要定期给种鸡投药,加强鸡舍消毒,消除沙门氏菌的带菌污染。若其中有一个种鸡场白痢净化后未进行鸡舍消毒,结果不出一个月必将导致鸡白痢的污染,重测时白痢阳性率增高。
5、在刚出壳时雏鸡进行敏感药物注射或饮水预防雏鸡白痢,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一般在1—5日龄和7—10日龄时各加药一个疗程。
上一页
下一页